北京隽永律师事务所张敬辉律师,联系电话13391730991或者13261996547,微信分别同号。北京隽永律师事务所张敬辉律师发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框架、现实困境、改革探索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利之一。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完善,这一制度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从法律框架、现实困境、改革探索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 一、法律框架: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耕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2023年新修订的版本更是将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确立了"长久不变"的制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央提出的"三权分置"改革(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在2025年最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办法》中得到细化,明确规定承包方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 法律层面的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权登记全面完成,全国累计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亿多本;二是流转程序规范化,要求流转期限超过五年的需签订书面合同并备案;三是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扩大,如山东枣庄市探索的"土地经营权+地上附着物"组合抵押模式,使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这些制度创新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供了法治保障。 ### 二、现实困境: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难题 尽管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但实践中仍存在显著矛盾。多地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尤为突出,江西省某农业县调查显示,丘陵地区撂荒比例高达15%,直接原因是种植收益与务工收入的巨大差距——种植水稻亩均年收益不足800元,而外出务工月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安徽某家庭农场主反映,其经营的300亩土地分散在47个地块,农机作业效率降低40%。 流转市场也存在明显缺陷:一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流转价格十年未涨,与物价增幅严重脱节;二是风险防范不足,2024年某农业公司破产导致上千亩流转土地拖欠租金,暴露出工商资本准入审查的漏洞;三是社会化服务配套滞后,小农户难以获得信贷、保险等支持。这些困境反映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仍存在制度性障碍。 ### 三、改革探索:多元化实践与创新突破 面对挑战,各地展开了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在江苏泗洪县,创新的"小田并大田"改革将零散地块整合为集中连片农田,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使亩均生产成本下降20%。浙江嘉兴推出的"股份合作制"模式,农民以承包权入股村集体股份合作社,既保底分红又参与二次分配,2024年试点村农户人均增收达2800元。 数字化改革同样取得突破:重庆搭建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流转合同网签、鉴证、备案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效率提升60%;广东探索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使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审批时间从15天缩短至3天。这些创新为全国层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 四、未来路径:系统性改革的五个关键点 着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需要系统推进:首先,应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立法进程,细化经营权抵押、继承等操作规范;其次,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流转价格指数发布;第三,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包括工商资本准入负面清单、流转履约保险等机制;第四,强化配套服务,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最后,探索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前提下,为进城农民提供市场化退出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这预示着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可以预见,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在保障农民权益与激活要素市场之间找到更优平衡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